闽台代表性大木匠师——溪底派王益顺

闽台传统代表性大木匠师

溪底派王益顺


作者:林丹娇  陈志宏



也许,你曾听说过

大名鼎鼎的清代官式建筑设计团队

“样式雷”

样式雷家族经历七代,历时260年

建造圆明园、故宫等珍贵的文化遗产

那么数量可观、美轮美奂的闽南传统建筑

又是由谁来设计的呢?

在民间

是否也存在牛逼的传统建筑设计师?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聊起闽南传统建筑的建造者

就不得不提到

“溪底派”

该匠派位于福建泉州市崇武镇溪底村

是闽台著名的传统代表性大木匠帮之一

溪底师傅”精湛的大木技艺

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对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惠安石雕.jpg

泉州崇武镇溪底村区位图

历史渊源

福建通志载泉水为郡,风俗淳厚,其人乐善,素称佛国,百工技术敏而善倣。福建自古以来即为手工艺十分发达的地区。

据李乾朗教授推测,该匠派至少在宋代已渐成形,当时宋室南迁,中原匠艺回流,南方保存了宋《营造法式》的一些做法,而溪底匠师在明代终于成为泉州附近最有实力的匠帮,境内的开元寺、承天寺、天后宫的修建,即落到他们肩上。至清代,溪底匠师不但独树一帜,闻名泉州,且经常受邀到台湾。

授艺方式

“溪底派”形成于宋代且能传承至今

他们通过什么方式将技艺代代相传?

在闽南地区传统大木匠师传承技艺主要是通过

“拜师学艺”和“家族授艺”两种方式

家族授艺多是同姓宗亲聚居成村,如果习艺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且技艺水平较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匠帮。匠帮是工匠的小社会,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执业安全与利益,进而发展出一套规矩,包括:购料的习惯、施工的顺序、工作组织、工作时间与仪式等。



溪底派正是这种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授艺的匠帮组织。匠艺的传承已经成为举族的事业。在溪底男丁十六岁起就要进祠堂由族中尊长、技艺精湛者授艺,出师后按丁抽分回祠堂,年满60以后就可以退休吃祠堂。溪底派这种家族授艺的方式,有助于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执业方式

拳头、烧酒、曲”可谓是早期溪底师傅执业时的一套招牌。溪底师傅不仅专注匠艺,更是懂得营造生活乐趣的哲匠。

相传溪底匠师每到一处,必先开场练武术,接受主人摆酒请客或自己备酒,再拿出家乡功夫南管娱乐一周之后(当时溪底师傅必会一种曲“南音”),才正式开始工作。每有对场工作,溪底派匠师自娱自乐一周后能比对手更出色地完成工作,除有示威之意,其能力亦表露无遗。

溪底派代表性匠师

清末民初,溪底派名匠辈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益顺,同时期代表性匠师还有王维禄,溪底村流传有“益顺不算,禄仙算起”的说法,意思为王益顺大木作技艺居首,王维禄第二。

由此可见王益顺、王维禄两位溪底派匠师营造技艺出众。两人还一起主持过厦门南普陀大悲殿及台北龙山寺的修建,对闽台及东南亚地区的传统建筑有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溪底代表匠师还有王为尧、刘招财、刘胜发、王成金王淑景,王世猛、王江林为当代传承人。


溪底匠师擅于取长补短、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代表性匠师彰显出其独特的性格和技艺特点

下面就从溪底派最具传奇色彩的匠师说起

王益顺

1861年-1931年

闽台传统代表性大木匠师.jpg

清末民初,王益顺出生于“木匠之乡”惠安县崇武镇溪底村,对大木技艺天赋异禀。他自幼家贫,曾就读乡塾4年,因父逝辍学,11岁便接任父亲衣钵。

天赋异禀 年少成名

相传在光绪四年(西元1878年),恰有惠安青山王庙欲移建于峻岭陡坡之间,庙方广征各地名匠承建,但无敢应者。是时,王氏年方十八,遂勇承而终予完成。

寺庙古建.jpg

泉州惠安青山宫

自此之后声名渐扬,开始其独立设计庙宇之生涯。

光绪十年(1884年),王益顺参与泉州最大寺庙——泉州开元寺的修建。

光绪十四年(1888年),王益顺承建惠安北部后龙峰尾(今属泉港区峰尾镇)东岳庙,设计制作了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并雕镂各种图案,此独创的技法一经问世,便名噪一时。东岳庙戏台的八角藻井层层叠叠、错落在致,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这门绝技使得东岳庙戏台八角藻井成为王益顺独立完成的的第一个杰作。 

寺庙古建.jpg

古建雕刻.jpg

泉港区峰尾镇东岳庙

邂逅台商,入台大显身手

1919年,王益顺在厦门建造武状元黄培松故居江夏堂时,邂逅台湾人辜显荣,并受邀来台参与台北龙山寺的改建。

惠安石雕.jpg

厦门黄培松武状元故居

自此,王益顺停留在台湾长达十年,被台湾人称为“泉州来台的溪底派大师”,与台湾本土的陈应彬、祖籍漳州的桃园八德人叶金万一起名列“台湾寺庙建筑的三大匠师”。

期间,王益顺主持建造了台北龙山寺、台北孔庙台南北门乡南鲲鯓代天府新竹城隍庙彰化南瑶宫鹿港天后宫等著名传统寺庙。

这些寺庙大多运用了一些特殊技巧,展现出王益顺擅长的几种技术。

艋舺龙山寺(1921-1924),王益顺将斗拱、藻井与天花板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多种的新型建筑技巧,无论是木结构技巧或形制,都是台湾首创。

台湾台北龙山寺(螺旋形斗拱).jpg

台湾台北龙山寺(螺旋形斗拱)

台湾台北龙山寺(网目斗拱).jpg

台湾台北龙山寺(网目斗拱)

台北孔庙的大成殿使用斜拱,该项目还保留了王益顺较为完整的手绘图纸。

 惠安石雕.jpg

孔庙大成殿正立面

孔庙大成殿剖视图.jpg

孔庙大成殿剖视图(李乾朗绘制)

古建雕刻.jpg

孔庙大成殿内槽用八角结网、外槽用平顶天花,如众星拱月

台湾台北孔庙设计图.jpg

台湾台北孔庙设计图(王益顺绘制)

新竹城隍庙采用减柱法,使走廊的柱子不致太多。

 寺庙古建.jpg

新竹城隍庙前落纲目结网

新竹城隍庙室内八角藻井.jpg

新竹城隍庙室内八角藻井

鹿港天后宫前殿的藻井增加吊筒装饰。

古建雕刻.jpg

寺庙古建.jpg

南鲲鯓代天府的藻井,做工精致,形式华丽。

古建雕刻.jpg

 寺庙古建 .jpg

直至1931年,王益顺回厦门建造南普陀大悲殿之际工程未完工,便病逝故里。该工程后续由溪底匠师王子良,王维蕴,王廷元建造完成。为了纪念先师,至今大悲殿的台基上仍刻有“民国十九年岁次,庚午春月,工程师王益顺”。

 厦门南普陀大悲殿.jpg

厦门南普陀大悲殿(王益顺生前最后一个作品)

王益顺一生勤奋好学,他的建筑技艺,非常全面地继承了我国的传统营造法式,同时融合闽台特色,勇于创新,尤以结网斗拱即藻井最为世人称道。


溪底匠艺的传承仍在继续

接下去将陆续介绍

溪底代表性匠师的故事,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01] 李乾朗,阎亚宁,徐裕健.清末民初福建大木匠师王益顺所持营造资料重刊及研究[M].台北:“内政部”,1996

[02] 李乾朗.溪底派建筑寺庙建筑大师王益顺传[M].台北:燕楼古建筑

[03] 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04] 吴小婷. 陈志宏  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师王世猛落篙技艺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16.

[05] 林丹娇 陈志宏.  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师王世猛设计图档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17.

[06] 林丹娇.陈志宏.  基于历史图档分析的闽南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华侨大学闽台地域研究所.首届海丝建筑文化(泉州)高端论坛.2017


邮箱 E-mail:sygj@vip.qq.com

地址:中国福建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溪底工业区   电话:86-595-87682361   网址:www.fjshangyi.com

9aefa3cd-3570-4934-a727-3ed326c7105a.png闽公网安备35052102000540

闽ICP备19000720号   技术支持: 华耀信息科技
Copyright © http://www.fjshangyi.cn/ 福建省尚艺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专业从事于 寺庙古建,惠安石雕,妈祖雕像 , 欢迎来电咨询!

86-595-87682361

扫一扫

惠安石雕

关注公众号